朱永法的个人生平

2024-05-06 08:22

1. 朱永法的个人生平

1964年11月23日出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江阴市。 1981年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专业为物理化学,研究方向为合成氨中温变换催化剂的吸附性能。 1985年从南京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并于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就读于桂琳琳教授和唐有祺教授,专业为物理化学,研究方向为加氢脱氮催化剂的固体表面化学。 1988年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进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工作并攻读博士学位。就读于曹立礼和宋心琦教授。研究方向为固体薄膜材料的表面与界面扩散反应的研究,于1995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共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从1995年10月到1997年3月,获得日本政府奖学金,在爱媛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就读于河野博之 (Hiroyuki Kawano)教授,主要从事固体表面卤化物的离子TPD研究。1997年3月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化学系继续从事表面化学,环境催化和薄膜材料化学研究。目前朱永法教授是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导师,分析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能谱中心副主任,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杰青获得者。主要从事半导体薄膜材料的表面物理化学、纳米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环境催化以及光催化等方面的研究。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专项等基础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发表SCI论文267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16篇。论文总引用达9700余次,H因子为57。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多项纳米净化技术已实现产业化,出版专著三部。朱教授是“Research on Chemical Intermediates”、《物理化学学报》、《工程材料》编委,《化学学报》顾问编委;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理事会副理事长,国家级计量认证高校组评审组长;中国科学院特殊环境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ISO/TC201表面分析国际标准委员会委员;全国环境化学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低碳计量技术委员会温室气体计量工作组委员。

朱永法的个人生平

2. 朱永的介绍

朱永,男,1987年10月8日出生,安徽省宿州市人,2009年7月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目前是一名海南站记者。

3. 朱永的介绍

朱永(1433-1496年),字景昌,河南夏邑人。朱谦之子。

朱永的介绍

4. 朱永的介绍

朱永,男,汉族,出生于1962年,中共党员,本科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董事、总经理。

5. 朱永官的介绍

朱永官,男,1967年8月出生,浙江桐乡人,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留学回国工作成就奖”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计划国家级人才。现任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2009-)、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12朱永官成功组建了中国科学院与澳大利亚首个联合实验室,并任首届主任(现任室主任为贺纪正研究员)。首次揭示了土壤—水稻体系中砷—磷—铁膜三者交互作用的机理,论文发表在著名国际刊物New Phytologist上3,被国际专家称为水稻砷污染控制的新希望。在帝国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系统研究土壤—植物系统中钾—铯交互作用,成为该领域的国际权威之一。2004年至2012年,应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博士邀请,朱永官作为该机构我国唯一的科学顾问,为提升中国在环境核污染治理和核技术应用领域的国际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1 4朱永官博士现任国际放射生态联盟的副主席,国际土壤学会土壤退化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曾任国际学术刊物Environmental Pollution副主编(2008-2012),现任国际学术刊物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副主编(2012-),并任多个国际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或编辑。

朱永官的介绍

6. 朱永芃的介绍

朱永芃,男,汉族,1950 年4月出生,安徽泾县人。1981年1月入党,1968年6月参加工作,东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化专业毕业,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现任全国政协委员。

7. 朱永成的介绍

朱永成,城市画家,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楚湘画院副院长,澳大利亚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朱永成的介绍

8. 朱永法的研究重点

(1)软化学法制备纳米复合氧化物功能粉体和薄膜材料;(2)金刚石表面金属化的研究;(3)光催化在环境净化上的应用研究;(4)新型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模型化研究;(5)化学与环境传感器的研究;(6)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7)催化燃烧和氧化在工业废气和废水净化上的应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