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吸引外资主要优惠政策 法律问题

2024-05-09 16:21

1. 中国吸引外资主要优惠政策 法律问题

法律分析:
我国社保待遇持续提高。截至6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14亿人、2.22亿人、2.74亿人。全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达到13.43亿人,电子社保卡覆盖3.5亿持卡人。2021年调整增加的养老金已全部发放到位,涉及1.27亿退休人员。12个省份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省级基础养老金。发放失业保险待遇346亿元,发放价格临时补贴5.2亿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在地得税法》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照本法的规定缴纳所得税。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企业生产、经营。

中国吸引外资主要优惠政策 法律问题

2. 中国引进外资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从外资管理看 1.权威的、科学的项目可行性论证机构和制度还未真正建立起来。    ——重复引进、盲目引进、无效引进 2.多头管理     ——“四重四轻”:重引进轻管理,重签约轻监督,重出国联系轻风险防范,重短期表现轻偿还保证。  从投资环境看 1.法律制度:          时滞性、歧义性、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 2.基础设施:      实物性基础设施:港口、水电供给、基础工业等      社会结构性基础设施:银行、保险、咨询机构等措施:1)从行政引资到市场引资的转变。 v相当多的地方已不再把引进外资的数量目标作为政府官员重要的考核指标,更重要的是引入了市场引资的机制,一些地方成立了专门的招商局,进行市场化运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引资。 v(2)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转变。 v六部委制定《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2006年8月8日实施;《反垄断法》2008年8月1日实施。 v3)从外资“超国民待遇”到国民待遇的转变。 v2008年实施的“两税合并”,指内资企业适用的“企业所得税”和外资企业适用的“外国企业和外国投资企业所得税”要合二为一。 v(4)从相对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到中西部地区转变。 v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中部崛起战略过程中,均对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给予特别优惠的政策,中西部省份的引进外资政策将会明显优于东部沿海地区。

3. 外资经济的吸收和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我国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正视和利用较长时期内国际直接投资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外资战略、方针和政策。  1.积极利用外资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  充分发挥外资在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紧张和弥补外汇缺口方面的作用,发挥外资并购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应加大外资参与国有企业资产重组的力度,推动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对接,以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2.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  在充分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更应通过自主开发和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国际技术垄断,提高国际分工地位,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把技术进步的主要立足点由依赖国外技术逐步转移到自主创新上来。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增强服务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我国电信、金融保险、商业贸易、零售业等服务行业进一步向外资开放,大量外资进入这些行业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所以,应加快调整产业发展战略,打破政府对金融、电信、供电、交通运输业等行业高度垄断的格局,积极把服务业向民营化和地方化方向拓展,形成充分竞争的格局;对其它竞争性行业要积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推动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通过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保险金融服务业和旅游业,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4.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推动西部地区引资的步伐  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而言,以资源换资金、换技术是重要的选择。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对国外资本有很强的吸引力。美国宝洁、微软等近40家跨国公司已在四川投资设厂,世界500强中已有32家在西安设立分公司、合资公司或代表机构等。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速度将不断加快,成为新一轮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因此,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机遇,放宽西部地区在一些领域对外商投资的限制,积极吸引外商参与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农业和生态工程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通过引资,开发优势资源,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5.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应合理调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将外资规模控制在经济建设需要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合理区间。实施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重视考核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含量、就业贡献、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项指标,克服片面追求引资数量的倾向;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法制以及国际惯例,进一步修订《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外资企业法》。可制定《反垄断法》和《并购法》,对外商直接投资在投资流向、企业股权比重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控制,通过法律措施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6.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应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不断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正确选择国际投资进入方式,在国际竞争中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跨国公司和民族工业的“航母”。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建立跨国战略联盟,培养国际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制定支持企业跨国经营的优惠政策,为企业跨国经营争取比较好的待遇和条件。应积极推进国家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搭建良好的国际关系平台,为企业跨国经营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从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中国经济中,国有经济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国有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综观全球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欧美国家目前面临的困境,可以看出国有经济作为社会公平均衡的物质保障,实质上是为社会弱势阶层保留的最后“一块蛋糕”,对国家的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经济体,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对未来的发展保持清醒的认识,既不走全部国有化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全面私有化改旗易帜的邪路,毫不动摇地发展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同时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推动国有、民营和外资三元经济共同发展,充分体现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优势。一个国家经济全部国有化肯定没有效率,经济命脉完全被跨国公司掌控肯定十分悲哀,经济全部私有化肯定十分无奈。提出实现国有、民营和外资三元经济共同发展的观点,是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多元结构的认识,也是通过对世界范围内国家经济发展、对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采用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和恒天集团自身发展实践的思考而得出的结论。其一,从世界范围内国家经济发展情况来看,采取以私有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并不一定成功。目前,世界上有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也就是采取以私有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成功的主要是西欧、北美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韩国等在二战后实施赶超战略成功的国家,加在一起也就是二三十个国家,其中美、日、德、英、法、意和加拿大7国最为发达,这些国家GDP占全球的将近一半,人数只占15%。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这些国家率先采用最新科学技术,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而同样是以私有经济为主体发展的南美、南亚和非洲等国家,经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放弃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道路的东欧各国,并没有像当初设想的那样迅速步入到富有国家的方阵里来,这至少说明以私有经济为主体的发展模式绝不是万能良药。一个国家的发展应分析研究自身的国情,走自主发展的道路。即使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是完全、纯粹的私有经济,一部分国家也有国有企业,而且法国、英国还一度很流行国有企业。在欧洲,多国政府拥有控制权的空客公司到现在也还被认为是打破美国垄断的“最成功国企”,日本、韩国在二战后实施赶超战略时,国有企业在经济崛起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官民合作”的形式被沿用至今,成为维系日本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现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出现问题,原因很多,但根源在于单一的私有制无法解决政府权力与私有资本之间的制衡,看似拥有成熟的民主制度,实际上是政府权力与大规模的私人资本在配置有限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过程中,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占有不平等导致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在经济增长放缓甚至下滑的状况下,政府的收入支撑不了为满足社会保障而需要的支出时,矛盾突显,为此英美等国家政府先后以各种形式向大型金融企业和制造企业注资,“国有企业”数量明显增长。现在,学术界和企业界的许多人士都认为,“混合经济”应当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常态”,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只要做大做强,都是国家提高综合国力的贡献者,都是全球竞争的参与者。其二,从中国30余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已经形成了国有、民营和外资三元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以长足发展,主要是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三股力量支撑的。据统计,2001年到2011年这10年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分别为16.7%、31.2%和20.1%。目前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这三种经济成分基本上各占1/3,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三元结构,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色,共同缔造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应当说,对国有、民营和外资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分别作出的独特贡献,人们一般并不持有异议。之所以近年来人们对“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争议很大,关键是对巩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也就是采用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有不同看法。在有些人眼里,国有企业应当完全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让位于民营企业发展,这些人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结构成分中,并不是非国有即民营的“楚汉相争”,而是国有、民营和外资的“三国演义”。国有企业一旦退出,民营企业就必然代替吗?恐怕未必。这需要搞清楚两个方面的问题。

外资经济的吸收和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4. 与过去强调向外资提供优惠政策不同,现在中国通过不断优化商业环境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吸引外资。目前,我

     D         试题分析:②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我国吸引国际资的内在优势主要表现在区域发展差异带来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经济社会稳定,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故入选。①④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已经明确强调过去实行各种优惠,现在已经不再使用降低关税的方式来吸引外资,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不是我国的内在优势,故排除。    

5. 中国引进外资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从外资管理看 1.权威的、科学的项目可行性论证机构和制度还未真正建立起来。    ——重复引进、盲目引进、无效引进 2.多头管理     ——“四重四轻”:重引进轻管理,重签约轻监督,重出国联系轻风险防范,重短期表现轻偿还保证。  从投资环境看 1.法律制度:          时滞性、歧义性、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 2.基础设施:      实物性基础设施:港口、水电供给、基础工业等      社会结构性基础设施:银行、保险、咨询机构等措施:1)从行政引资到市场引资的转变。 v相当多的地方已不再把引进外资的数量目标作为政府官员重要的考核指标,更重要的是引入了市场引资的机制,一些地方成立了专门的招商局,进行市场化运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引资。 v(2)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转变。 v六部委制定《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2006年8月8日实施;《反垄断法》2008年8月1日实施。 v3)从外资“超国民待遇”到国民待遇的转变。 v2008年实施的“两税合并”,指内资企业适用的“企业所得税”和外资企业适用的“外国企业和外国投资企业所得税”要合二为一。 v(4)从相对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到中西部地区转变。 v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中部崛起战略过程中,均对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给予特别优惠的政策,中西部省份的引进外资政策将会明显优于东部沿海地区。

中国引进外资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